在浙江省庆祝第30个教师节暨省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夏宝龙
(2014年9月10日)
昨天,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庆祝第3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并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关怀。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我省教育工作不断发展进步。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大会,共同庆祝教师节这个最美节日,表彰人民教师这个最美群体,谋划发展教育这个最光荣事业,意义十分重大。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离退休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表彰的优秀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教师节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浙江教育事业始终走在前列。我省率先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率先步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有力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路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事业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教育战线取得的成绩,省委、省政府是充分肯定的,全省人民是满意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实践证明,我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无愧于党和国家的信赖,无愧于社会各界的敬重,无愧于广大学生的爱戴!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道一声: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中国梦,核心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就我省来讲,省委刚刚召开的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策部署。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我省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均衡发展,为“两美”浙江建设发挥好启智、育才、聚力的重要作用,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光荣使命,也是全省上下必须认真思考、科学谋划的重大课题。借这个机会,我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事业发展问题,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一、教育是关系千秋万代、千家万户的大事,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十大期盼”中,排在第一的就是有“更好的教育”。教育是基础,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明天的经济、明天的生产力,在教育上打下的基础是最有后劲的基础,在教育上抢抓的机遇是最有价值的机遇,在教育上取得的发展是最有活力的发展。教育是民生,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一个地方读书成才的人多了,就能带动整个地方发展;一个家庭孩子读书成才了,这个家庭也就有了希望。所以,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情况下,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不能动摇,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方向不能改变。要做好“顶层设计”。牢牢把握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和主动权,运用好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城镇与农村、政府与市场,以及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级教育规划,推动我省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要深化教育改革。抓住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破除陈旧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改变以升学率“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评价教师的状况,努力改变各类教育之间衔接不紧密的状况,特别是要切实担负起全国高考改革试点的重任,努力为全国教育改革打好头阵、探好路。要提高办学质量。以促进公平为取向,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推动学前教育上等级、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提高竞争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全面加强,加快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形式多样、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开放灵活的合作机制,适应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二、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要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人们常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毛主席在祝贺他的老师徐特立60岁生日时就深情地说到,“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教师职业很崇高。古人把“天地君亲师”并列、推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足见教师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教师职业很重要。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都离不开老师。就国家而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就个人而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业很神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教师职业很伟大。教师是“园丁”、是 “春蚕”、是“蜡烛”,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育桃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教师是真的追求者,是善的传播者,是美的创造者,是爱的践行者。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希望大家始终牢记师德是立教之魂,见贤思齐养大德。陶行知、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为什么这么受人敬仰,主要是因为他们乃师德之楷模。大家要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希望大家始终牢记爱心是为师之本,教书育人写大爱。一名好教师,必定是既严格要求又充满爱心的教师。大家要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良师益友。教书须有方,育人须有道,关爱学生要讲方法。要尊重学生个性,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理解包容但不放纵,关心体贴但不溺爱,像明灯般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关爱学生更要讲奉献,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甘做映衬红花的绿叶,甘做助人进步的人梯,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希望大家始终牢记学习是从教之基,孜孜以求集大成。教师职业是需要真情奉献的职业,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大家要刻苦钻研,终身学习,不断吸收集成最新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积极培养深厚的文化素养、渊博的科学知识、创新的思维能力和磁铁般的亲和力,努力成为有魅力、有能力、有研究、有品位、有情趣的教师。
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造就好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总书记的话寓意深远、语重心长。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青少年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紧密结合起来,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要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没有好的社会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会沦为泡影。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要在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广泛动员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起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形成共同推进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合力和关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更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坚持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教育部门要认真履行好牵头负责的职责,履行好服务管理的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各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常怀爱教之心、多做利教之事、善解办教之忧,经常进学校门、问学校事、解学校难。学校管理者特别是书记、校长们要经常走进教师当中,聊一聊思想动态,听一听意见建议,帮一帮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把教师队伍带好。全社会都要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让尊师重教成为良好风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的协同育人格局。
老师们、同志们!教师节一年只有一天,但尊师重教却是365天。浙江过去的成就,镌刻着你们辛勤耕耘的印迹,浙江未来的发展,需要你们更大的责任担当。希望你们牢记重托、不辱使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努力开创我省教育工作新局面,为“两美”浙江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扫码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2018 浙江工商大学工会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r.
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联系电话:(86)571-28877161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